{{地方名士}}#澹台灭明

概况

澹(tán)台灭明:前512 年生(一说前502年),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为“金乡侯”,从祀孔子。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

历史

澹台灭明是春秋时期的鲁国武城人,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因为他出生的那天是“晦日”,于是父母给他取名“灭明”。

这个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和其他的孩子有明显的不同——奇丑无比,但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嫌弃他,反而更加精心呵护照顾他,给他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随着年幼的澹台一天天地长大,其他的孩子和他总是格格不入。不愿和他一起玩耍倒也罢了,更有甚者敌视欺负他。渐渐地澹台意识到,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长得太丑。他的性格因此变得内向,平时不爱说话。

十五岁时,父母将澹台送到私塾学习。进入学堂后澹台依然是少言寡语,他聪明好学,朝乾夕惕,不但学业优秀,还乐于助人,虽然相貌丑陋,却赢得了同学们尊重和信任。

一转眼,澹台到了二十岁弱冠的年纪,因为文章写得好,字写得漂亮,他在县衙当上了一名小吏。在日常工作中,他勤勤恳恳;在业余时间,他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才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秉公办事,刚正不阿,从来不会对官员趋炎附势,更不会去上级家搞请客送礼那一套,他正直清廉的品德逐渐在当地传为佳话。

后来,有个叫子游的人来武城做县令,此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澹台正直的人品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一次,孔老夫子亲自到武城来看望自己的爱徒,师徒畅聊一番之后,孔子问子游当地可有什么好的人才可以推荐,子游说有啊,当即向孔子推荐了澹台。孔子听子游说澹台这好那好,很是高兴,于是让人把澹台找来要亲自考查一番。等恭恭敬敬的澹台站在孔子面前时,孔子的心一下凉了半截——这样丑的人能有何德何才?虽然硬着头皮和澹台交谈了一番,澹台的对答也可圈可点,但孔子始终提不起兴趣。或许是碍于子游的面子,孔子最后还是勉强答应收下这个比自己小了三十九岁的弟子。

在孔子门下学习期间,尽管澹台的“尊容”始终无法让老师喜欢,但澹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有一次,他请教孔子“仁”的问题,老师话锋一转,说别的去了;又有一次,他问老师“天命”的问题,老师又顾左右而言他。澹台没有埋怨老师,只是埋头苦读。三年很快过去了,澹台在学业方面有了很大进步,然而他知道自己继续待在老师这里已无意义,人生的路必须自己走。于是澹台辞别了恩师,踏上了四处游学的道路,他下定决心,要把老师的思想学说传播到更广大的地区。

刚开始时,澹台灭明在黄河中游一带传播孔子的学说。当时儒家思想的传播都在北方,南方地区还有些荒蛮,因此,澹台把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南方。他先来到当时的吴国,面对广大百姓,无论高低贵贱,他都乐意讲授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教义教化当地民众。他开启了兴学易俗之风,使乡民大受其益,很多人自愿成为跟随他游学的弟子。

后来他又来到当时属楚国的南昌,在南昌附近的钟陵山上讲学。讲学之初条件简陋,他和弟子们栉风沐雨,夙兴夜寐。渐渐地,百姓折服于他的德行高雅,前来的求学者络绎不绝,把整座山都挤满了。后人为了纪念澹台灭明在这里讲学,把钟陵山改称为栖贤山,把钟陵县改名为进贤县。

然而钟陵山毕竟是城外的荒山,交通不便,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更好地传播儒学,澹台灭明决定将讲学的课堂搬到南昌城里去。南昌的百姓听说澹台灭明要来,喜出望外,他们新建了一座牌楼来欢迎澹台灭明,后来这里就被称为“进贤门”,这一地名沿用至今。澹台的弟子在城中选择了一处湖边的空地结草为堂,开办学校。这里景色优美,幽静祥和,澹台灭明应是非常满意,因为他此后余生几十年的讲学生涯就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当年澹台讲堂所傍的湖就是今天南昌市八一公园内的东湖,他讲学的地方如今称为百花洲。

孔子晚年听说了澹台的事迹,那个自己不好看的丑学生不但不怨恨自己,反而将自己的学说传播到遥远的南方,而且成绩斐然。他曾感触良多地反省道,自己凭谈吐判断人,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

澹台灭明去世后,弟子们将他安葬在其耕耘一生的讲堂外面,此墓位于现在南昌市第二中学的校园内。由于澹台灭明孜孜不倦的传道授业,他的弟子成长很快,他们有的成为官员,有的成为谋士,有的成为老师,他们都继承澹台正直的品质,积极传播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儒学在江南的影响越来越大,江南地区也不再被认为是蛮荒之地。

澹台灭明虽不是南昌人,但他长眠在这里,他传播的儒家思想和先进文化,千百年来在江南的大地上一代代地流传。后来江南地区理学、心学的兴起,朱熹、王阳明等一代宗师的横空出世,这些都是澹台灭明历史功绩的最佳见证。

澹台灭明去世后,其弟子将他安葬于武城故里(今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西300米处)。儒家传人将他列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后来澹台灭明的名声又一次次提升。明天启四年(1624年),在费县关阳司建二贤祠,主祀曾参、子游。清乾隆三年(1766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将澹台灭明由从祀改为主祀,并将二贤祠更名为三贤祠。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粮道孙星衍将钱泳手书墓碑一座立于澹台灭明墓前。

澹台灭明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中唯一到南方讲学的人,他求知讲学的情况,《大戴礼记·五帝礼》有载。在海昏侯国考古遗址中出土了一面西汉铜衣镜,其后面绘有孔子和他几位重要弟子的像,澹台灭明赫然在列。

逸事

澹台灭明重义轻财。据《括地志》记载:一次,澹台灭明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玉。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澹台灭明不可以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他是一个重义轻财的人。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鲁人。数千年盛行于齐鲁大地“宁让钱,不让言”的鲁国遗风,可以从澹台灭明身上找到影子。

战国时,江西全境属楚,那个时期中原诸国把不尊礼仪、不从仁德的地方称为“蛮夷”。楚国为了与中原诸国融为一体,得到他们的承认,在治国、外交各方面以礼仪制度和思想作为行为准则。澹台灭明离开孔子后就南下到达楚国,经过江苏、浙江等地,他一路收徒,最后来到江西。“从弟子三百人,设去就,名施乎诸侯”,足见澹台灭明当时弟子之众,声名之大,后来这些深入南楚腹地,对楚地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也正因为这样,那时候的南昌虽然远离中原,但是地从来没有被称为“蛮夷”。江西省社科院文化研究部研究员龚国光认为:“澹台灭明是维护社会正义、秉公而行的典型,他为江西打上了节义之邦的底色。”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984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