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戏曲包公:清官的形象定型及神化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当时的蒙古人独揽朝廷军政大权,但统治阶层总体素质低下,在审理案件时多半由下吏操纵,而这些吏又贪赃枉法,不分是非,于是黎民百姓往往有冤无处伸,求告无门。吏治的腐败和权势的横行,使广大民众非常渴望清官的出现,希望清官为他们伸张正义、平冤昭雪。由于现实生活中清官寥若晨星,一些仕途受阻的知识分便创作了一系列包公戏,把内心的忧愤和百姓的愿望诉诸于笔端,同时也对黑暗吏治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元代戏曲中的包公始终是与清廉刚正、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清官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如:《包待制陈州粜米》主要是写包公去陈州为民除害,开仓粜米的故事。包公为调查事实真相,不惜为娼妇牵驴,问题查清之后,又力排阻力,坚决惩处了污吏刘时中和杨金吾。又如:《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中的王老汉被权贵恶霸葛彪打死,而王老汉的三个儿子为父报仇打死了葛彪。包公不畏皇亲国戚葛彪家族的权势,敢为孤儿寡母做主,用一个本该死的囚犯换回了他们的性命。这出戏反映了包公对权贵的蔑视和为民做主的清官立场。在元代戏曲中,包公作为清官形象的基本特征已逐渐定型,并深深扎根于普通百姓心中。

  在《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一剧中,包公为了惩处为非作歹的权贵鲁斋郎,还运用了智慧巧计。因鲁斋郎持有御赐金牌,可免死罪,包公不能斩他。于是包公巧用汉字特点,把“鲁斋郎”名字写成“鱼齐即”,蒙混皇帝,等皇帝批示斩首后,他又添上笔画写成“鲁斋郎”,终于处死了地方一害。在《包待制智赚生金阁》中,包公故意炫耀宝物,使庞衙内放松警惕,最终从庞衙内处骗出他从郭成手里强夺的生金阁,最终将庞衙内正法。这些故事都集中反映了清官包公在断案和除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随着历史的发展,包公形象逐渐被神化了。有的戏曲极力渲染包公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又可沟通阴阳两界的超人神性。在《包待制智勘后庭花》、《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神奴儿大闹开封府》和《叮叮当当盆儿鬼》等戏曲里,作品都描写了包公和鬼魂打交道破案的故事。包公常借鬼魂托梦来断案,还有冤魂告状、旋风引路、鬼神显灵等情节。戏剧中的这些描写无疑带有迷信色彩,但它们也反映了黎民百姓期待有清官为他们伸冤作主的迫切愿望。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984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