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读常老师今天的文章,我意识到,让孩子爱上学习,这四方面缺一不可。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这几方面都调动起来了,孩子就能体验到学习的幸福感,满足感,学习起来轻松愉悦,有成就感。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学习中的自己。这是每个父母和老师的一门必修课。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想到了苏轼的父亲的一个小故事。苏轼的父亲为了让苏轼和苏辙爱上你读书,在孩子们玩的时候,他故意神神秘秘的把书藏起来。小孩子很好奇,在父亲走了以后,就拿出来看。慢慢的发现书里有那么多意思的东西。兄弟俩就爱上了读书,最后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还成为一代大家。
那对于我们的学生怎么样让他爱上学习?常老师给出的方法我特别赞同。把课堂的内容设计成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趣味性,意义感。就像那天陶老师的分享。六年级毕业班,他利用清明节,给孩子三天的时间准备,进行了两小时的活动。在活动中展示了孩子们收集材料,小组合作,整合材料。最后把自己的精彩呈现出来。老师给一个主题,孩子们自主的去整理,用心准备,精彩呈现。孩子们不仅学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还学会了方法,锻炼的能力,增强自我认同。活动带来的全方位的成长。活动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爱上学习。
二、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会促使孩子主动展开学习活动。其实态度就是一个人对特定对象持有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学习态度又是怎么养成的呢?
我觉得这个与家庭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父母爱读书,孩子潜移默化就对书有感情。再加上书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拓展了孩子的认知。孩子一旦开始读了,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因为阅读,他的理解能力会更强。而周围人又给他积极而正向的肯定。这让孩子在情感上有更好的体验。他对读书的态度,对学习的态度自然是喜爱的。
在课堂上怎么深化孩子们对学习热爱的态度呢?我觉得孩子们学的都是间接的经验,老师要做的是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让他把学到的知识,在情境里演练与现实生活对接。让孩子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进行了很好的连接以后。这个知识就非常有用。孩子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他的学习态度就更加积极了。而且能持续的好奇、钻研,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了,学习带给他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不由自主的爱上了学习。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反复做一件事情后,习得的结果。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学习起来有方法,并且能持之以恒。他学习的效果就不差。当他在自己的努力学习中收获了成长。他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会让他主动的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刻意去练习,在练习中不断的调整改变,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养成自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小的时候,我和孩子坚持去背《论语》,每天早上背一则,久而久之。他因为有了一定的储备,再往后背的时候速度就快了。而且每天早上背一则,结合读孔子的故事。他有一定的理解,后来在一些书和电视里,只要出现关于论语的句子。他朗朗的背出来。受到别人的肯定。慢慢的他养成一个习惯,自己去找东西背,觉得《春江花月夜》特别的美,自己就背会了。感觉《滕王阁序》《兰亭序》等特别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又背会了。他这个背诵的习惯,现在初步建立了。我感觉有时候家长的影响也很重要。
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在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感受到自己努力提升的快乐,孩子就爱上了学习。
四、丰富的语言环境的营造
常老师讲了那个事例。我看了以后特别吃惊。孩子小时候,大人与之交流的少。竟然会出现语言障碍。因为没有交流,没有建立了神经回路。可能错过这个年龄段,再要补救就很难了。而语言基础薄弱的孩子在学习上遭遇困难的几率更大。当他在学习上处于困难重重的时候,他怎么能爱上学习呢?
看了这个例子,我想到了我们的学生有时候语言表达不清楚。这与老师的课堂语言不丰富是不是有关系?老师的课堂语言要一定丰富、精准、生动。而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量阅读,广泛涉猎,让老师对很多知识信手拈来。对语言的运用驾轻就熟。老师课堂语言的丰富,也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老师不仅专业要过硬,知识面要广,还有语言生动,准确表达。
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和孩子一起读绘本读童书,当时想着就是让他多了解一些故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没想到多读书还能丰富孩子的语言。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为孩子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有助于他更好的理解生活,更好的与世界连接。慢慢的孩子对语言就敏感了。对语言有更好的理解,使他更容易理解学习内容,也更容易学会东西,因而爱上了学习。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常老师从4个方面给了一个提醒。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孩子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这些都便于他更好的适应学习环境,轻松的驾驭学习,在学习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肯定鼓励,因而他会爱上学习。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