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听戏
今年清明节,气温骤降至零下两度,连着三天的大风,把刚坐胎的青杏儿全部冻成了杏干,核桃、桃子、梨、李子、樱桃,正是花开时节,全部因受冻绝产,袅袅娜娜风姿绰约的柳树新叶几乎落尽,看上去像是一只下蛋下久了的褪毛鸡,应了我写过的那句诗:春风骗的花儿开了,又下了一场雪将她冻死。
原本繁花满枝,果实累累的树们,在春天里变得空空落落,我的心也跟着空空落落了许多天。一年的期盼,除了苹果还有幸存,其余全部落空。
受冻灾的不只是我的果树,包括整座浮山的灌木,连翘花刚开就全部冻朽了,马莲花几乎没有看到,所有的野草野花,都在抽叶开花,一并受到致命的打击,没有谁能幸免,而后的春天没了色彩。
转眼到了谷雨,民谚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想着总不好把一年的时光都这么辜负了,总得找补回来一点儿什么才好,于是和丈夫在田间忙忙碌碌的打理出几片小块地,思谋着种些蔬菜和玉米。
一天劳作结束,吃过晚饭,坐在澹然居静园的躺椅上,月光透过树梢筛洒下来,影影绰绰,四周静谧,远山隐隐,此刻有夜鸟啼鸣,有和风徐来。
斜对面的圪针掌村这几日唱大戏,看戏如今在农村依旧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澹然居所在地的城则村,只剩了聊聊几位老弱病残,但只要听说附近村庄有大戏,多会兴致勃勃的赶去看,桂花新富两口子早早的换了鲜亮的新衣服开着一辆三轮车走了,上面樊家大叔两口子提溜着一箱牛奶也搭车去了,他们去看戏不只是因为喜爱这份热闹,也为着亲戚熟人借机互相走动走动,拉拉家常。午饭在亲戚家吃完,看完日场接着要看夜场。
戏台正对着澹然居的静园,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灯火辉煌,音乐惊天动地的响起,不久,正戏开始了,是本地的剧种上党梆子,远距离在乡间的月下听戏别有一番滋味。高亢激越的旋律,一腔甩出去,气冲斗牛,大喇喇地,好听,只是听不清唱些什么,偶尔顺风刮过一两句道白来:“啊,爹爹——”“啊呀,儿啊——”“这,这,这可如何是好啊……”四六、垛板、大板、花腔、散板……咿咿呀呀,无非公子红妆,奸臣忠良——几千年不变的程式,是故事,也是人生。
听着圪针掌的上党梆子,想了儿时在黄河边看戏的情景,小时候在乡村看过的戏,是吕梁山地区流行的山西梆子,山西梆子官称晋剧,和上党梆子相比唱腔要缠绵委婉的多。其时看过的戏有《鞭打芦花》《三娘教子》《打金枝》《借东风》等等。每当三交镇庙会,舅舅和妗妗一总会领着我步行十多里路去赶集,庙会很热闹,卖什么的都有,对我而言,吃一个芝麻旋饼比看一场戏更为重要。
看大戏,需要早早的拿上小板凳或者搬一摞砖头占下位置。我对戏里唱了些什么全然不懂,只对小姐丫鬟们那一头珠翠在灯光下闪闪烁烁的亮晶晶着迷。没有小姐丫鬟的场景我就会打瞌睡,安顿舅舅说,我要睡觉了,一会儿小姐出来叫我。小姐出场了,舅舅叫我,说:快些,看小姐。我强睁着惺忪睡眼看两眼又睡着了,戏散了我也睡醒了,然后,跟着妗妗去亲戚家过夜,一宿无话。
上世纪1969年,十四岁的我也干了唱戏这个行当,那是老戏被当做封资修受到批判的年代,舞台上是清一色的样板戏,文艺工作者号称精神贵族,贵族们的日常工作是到农村去演出,时称“三面向”,三天一个地方赶台口,晚上演出完吃过夜宵已经很晚,早上六点钟听口哨声准时起床出操和基练,革命化的节奏,印象最深的就是睡不醒,正在长身体的我困得直哭鼻子。
早年时最大的理想就是能进到文艺团体,在舞台上一展风采,之后的理想是能搞新文艺,离开县剧团调到了地区歌舞团,细想来,生平似乎所有的理想都能顺利达成,喜剧、舞蹈、声乐、乐员、报幕员、编剧,在文艺界几乎干遍了所有的专业,深知这个行当并不像表面那么辉煌,华丽的服装、明亮的灯光和鲜花掌声的背后是一言难尽的辛苦——装台卸台,化妆卸妆,打地铺,抗行李,装装卸卸,搬搬运运——滴水成冰的天气睡地铺,门下开着斗大的洞,冬天的寒风嗖嗖的往进刮,薄薄的褥子下面只有一层稻草,窗户纸被好奇的孩子们撕的粉碎,吃着淋过石灰的大锅做成的炒饼,满嘴石灰咯巴,咬一嘴咔噌咔噌……那样的日子,不提也罢。再之后的理想是赶紧离开这一行,于是改行了再改行……一生就这么匆匆走过……
圪针掌村露天舞台上的唢呐声嘀呜呐嘀呜呐地响起,这是老戏煞尾的信号。
大戏闭幕了,辉煌的灯光随之寂灭,山乡回归宁静。
此刻,演员们该卸妆了,乐员们在收装乐器,之后是夜宵,是嘻嘻哈哈的说笑,再之后一觉睡到翌日晌午……那种颠三倒四的日子,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
澹然居月光如水,夜鸟的啼鸣比先前越发的清亮悠远。
夜深天凉,是时候回屋休息了。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998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